徐德芬
纸页间的求知岁月
每当在校园里看见同学们随意撕毁图书、对课本不加爱惜的场景,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。那时的一幕幕往事,如同老电影般在脑海中徐徐放映。如今我已年过花甲,那些十几岁时在铜仁山区求学的经历,依然刻骨铭心。
在旧社会的铜仁山区,交通闭塞,经济落后,读书本就是一件难事,想要购置书籍更是难上加难。从初一到高三,整整六年的中学时光,我从未买过一本教科书,也根本无处可买。那么,我们的学习资料究竟从何而来?答案是向学校借阅。学校购置了各年级各学期成套的教科书,专供同学们上课使用,只借不卖。每学期伊始,级任老师便会带着级长,按照班级人数,为每位同学借来一套课本。而到了假期,这些课本必须如数归还。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规定:严禁在书上乱涂乱画,不得撕破损毁,一旦遗失,必须照价赔偿。
当第一次拿到教科书时,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至今难忘。每一本书都如同稀世珍宝,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。为了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课本,大家纷纷找来纸张,精心地将它们包好,生怕稍有不慎就会损坏。然而,喜悦之余,我们也不免心生忧虑:一放假,课本就要全部归还,到时候手中没有任何资料,该如何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呢?于是,同学们纷纷动手,用纸钉成一个个小巧的笔记本。大家充分利用这些本子,尽可能多地记录课堂内容。有的同学每一门学科都配有专门的笔记本,最基础的也至少准备两个:一个用来记录国文学习内容,诸如词语解释、课文中心思想、作者生平简介;另一个则是英文生字本,专门抄写英文单词。这些本子小巧便携,能轻松装进口袋,方便我们随时随地拿出来诵读记忆。上课时,大家一边认真聆听老师讲解,一边奋笔疾书;遇到老师要求背诵的文言文、英文课文,不少同学下课后便立刻将其抄写在笔记本上。这样一来,既练习了书写,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。
每学期临近尾声,各科老师都会布置假期作业。在放假前一周,老师们会利用课外活动和自习时间,将作业内容一一抄写在黑板上。那段时间,我们总是忙得不可开交,既要紧张地复习备考,又要争分夺秒地抄写作业。期末考试一结束,我们便会第一时间将整套教科书交给级长,由他统一退还学校。当亲手交出课本的那一刻,心中满是不舍,仿佛与相伴许久的亲密伙伴分别。望着空荡荡的双手,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涌上心头。好在我们还有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本,它们就像“第二教科书”,承载着我们的学习成果,让我们重新找回踏实与安心。
就这样,三年女子部初中,三年省中高中,整整六年的中学时光,我都是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度过。进入初中时两手空空,高中毕业时依旧如此,但那些珍贵的知识,却早已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,成为我一生的财富。这段艰苦却充实的求学岁月,不仅教会了我知识,更让我懂得了珍惜与坚持的意义,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