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劝君更尽一杯酒......”
这首好诗,算是教完了。
由《采薇》与《送元二使西安》引出的诗句格律的问题,也暂时先告一个段落。
接下来的内容,则是享受这一个过程。
钟鸣不打算带着孩子们逐词逐句的去剖析词的意义,而是仅作为一个读者去思考、享受。
接下来的两首,是‘春雨’。
...
一月底,梅雨淅淅。
在吉平县那座没有名字的的私塾中,有位白发苍苍、但精神矍铄的教书先生。
他站在一群孩童面前,目光温和而慈祥。
“砰砰!”
他抬手轻轻点点黑板,笑问:“今天有没有下雨啊?”
“下了!”孩子们齐声道。
钟鸣又问:
“同学们是喜欢春天还是冬天啊?”
孩子们众口一词地回答:“春天!”
对于他们而言,没有谁会因为那几片漂亮的雪花而更喜欢冬天的。
因为春天是走向温暖、播种的季节。
而冬天是寒冷、死亡的季节。
钟鸣点点头,转身写下:
【春夜喜雨】
春天,是最容易察觉到的事季节。
当雪化了,耳边的鸟鸣声变多了,便知道春天要来了。
有一种东西会比人们更先察觉到春天的到来——那就是春雨。
【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】
这一句诗一出,孩子们忽然感到有雨滴落在头上。
“唔,下雨了诶!”
“嗯嗯,天花板下雨了......”
孩子们的情绪变得活跃起来,但他们并不丝毫感到惊讶,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先生的手笔。
钟鸣笑着看着孩子们,说道:“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,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。”
他轻轻挥动手中的戒尺,那雨滴仿佛受到指引,在教室中形成了一片小小的雨幕,雨幕中隐隐约约能看到田野、山川的轮廓。
这雨一下,大地就像被唤醒了一样。
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雨是大自然给万物的礼物,让一切都充满生机。
【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】
随着诗句出口,幻境中的雨变得更加轻柔,周围的环境变暗了下来,仿佛真的是在夜晚,春雨悄无声息地飘落。
钟鸣问道:“这两句,同学们有何感受啊?”
面对这个问题,学生们都需要一些时间来反应。
毫无疑问,这两句诗都是很简单的。
在孩子们都意识到,先生可不是要他们翻译这两句诗,而是问对这两句诗有什么样的感受。
思考后,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。
因为他们一时间确实也没什么感受。
这是很正常的现象,因为一些句子就算写得再好,人们看了也可能只是看了而已。
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,眼前的景象很是寻常。
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任何出乎意料的景象,所以他们在听了刚才诗句的时候,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翻译那些句子身上,而不是去感受。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毫无疑问,这是两句极好的句子。
杜老爷子闲暇留下的几句,就是多少人的一辈子啊?
等待了有一会儿后,冯一一举起了手:“先生,我觉得那两句诗里的春雨,特别的......温柔......”
闻言,钟鸣微笑着鼓励道:
“一一说得很好,能感受到春雨的温柔,说明你用心体会了。那你能具体说一说,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份温柔呢?”
冯一一思索片刻,说道:
“先生,‘随风潜入夜’这句,让我觉得春雨就像怕打扰到人们和世间万物一样,悄悄地趁着夜色来临......还有‘润物细无声’,它滋润万物的时候没有一点声响,不会大张旗鼓,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给予滋养,这是多温柔的行为啊!”
钟鸣点头赞许:“嗯,分析得很细致!”
说到这里,他也想起了这首诗所象征的意义。
春雨却不辞辛劳地滋润大地,不求回报,只为让万物生长;就如同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,不图名利,只专注于自己滋养万物的使命。
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奉献精神。
要不要把这一点给孩子们讲,钟鸣昨天备课的时候就想好了。
不需要。
只管把这些诗句教给孩子们,能从里面品味到什么,是不需要他操心的。
他只是笑着总结道:
“诗中的春雨仿佛有着自己的意识,知晓时节的变化,精准地在春天降临,展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智慧。这种对春雨的解读,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万物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。”
“嗯。”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头。
钟鸣轻声念道:
【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】
【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】
话音刚落,孩子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些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:漆黑的夜晚,野外的小径和天空被乌云笼罩,一片墨黑,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黑暗之中。然而,江面上却有一艘小船,那船上的灯火在这无边的黑暗里孤独地亮着......
随着画面的缓缓推移,清晨悄然来临。
他们看到‘锦官城’里,经过一夜春雨的洗礼,花朵们娇艳欲滴,花瓣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,沉甸甸地低垂着,将整个城市装点得五彩斑斓。
这一幕,让学生们瞪大了眼睛:
“哇!”
“好大的城市啊!好美的花啊!”
“卧槽......不好意思,情不自禁......”
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,往往能给人带来深刻的感受。
孩子们神色雀跃,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中。
这首诗,写的确实是牛逼。
极具画面感不说,还极具时间跳跃感。
即使是杜甫,能写出这样的诗,背后必然也有一些故事。
彼时杜甫因安史之乱辗转流离后,这位伟大的诗人已不再年轻,他辗转反着,最后定居成都草堂,生活暂得安定。
历史告诉我们,这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。
上元二年春,成都迎来一场及时雨,春雨滋润农田、催生草木,让杜甫看到了农业复苏的希望,也联想到百姓生活有望改善,于是满怀喜悦写下这首诗。
苦难,是文学的沃土。
拨开云雾见光明,才有这一首《春夜喜雨》啊!
...
...
喜欢魂穿变老头,我靠教语文成圣人!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魂穿变老头,我靠教语文成圣人!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