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丹辰立马跟着点头,语气里还带着点儿小遗憾:“可不是嘛!你前阵子刚从阿美莉卡回来那会儿,
我们就想找你聚聚,跟你唠唠这小半年的事儿。
结果林小阳一打听,说你忙得脚不沾地,写歌、录歌、补课连轴转,
我们这才一直憋着,这事儿就一直拖到今儿个才成。”
曾大美也笑吟吟地帮腔:“可不是嘛!早想给你接风,结果林助理一句‘皓子正闭关’,把我们硬生生摁住了。
今儿算逮着空,赶紧过来蹭饭,顺便看看你这‘大明星’的派头!”
说完,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,把林小阳如何“三顾茅庐”挖角、如何拍胸脯保证“公司资源管够”的事儿学了一遍,
逗得杨皓直乐:“得嘞,敢情我这是‘自己人’聚会!成,那今儿这顿算我请,吃完咱就当提前过年!”
俞绯红瞅着杨皓,打趣道儿:“嘿哟,看把你抠搜的!在公司食堂对付这顿就算你请啦?
怎么着也得找家正经像样儿的大饭店,好好请咱们搓一顿啊!”
杨皓一听这话,立马拍着大腿爽快应下来:“得嘞!这有啥难的?
等哪天大伙儿都腾开空,咱不凑食堂这热闹,专门找家地道的馆子,敞开了吃,管够!保准不让你们觉着亏!”
一句话把桌上气氛掀得热火朝天,把几位逗得花枝乱颤,连声起哄:“那就说定了,谁不去谁是‘小抠门儿’!
杨皓也乐,举杯当茶,隔空一晃:“走着!等我把春晚这档子事儿忙完,咱们‘杀’进饭店,提前过年!”
今儿个这算下来啊,就是咱公司里的一场小聚儿,没那么多讲究。
再说了,这几位自打签进咱公司,到今儿个这茬儿,杨皓这还是头一遭跟她们正经凑一块儿唠唠、吃顿饭呢!
以前不是他在外头忙项目,就是这几位跑活动,总凑不齐时间,今儿个能这么齐齐地坐一块儿,也算是赶巧了。
自打张彤、曾大美、颜丹辰她们被林小阳“划拉”进门,这还是头一回跟杨皓坐在一张桌上。
往常只是合作关系,现在属于一个公司了,关系到以后自己在公司的发展,还不得多打听两句?
一顿饭下来,生分全消,算是正式认门儿归队。
杨皓真没料到,林小阳这小子手脚够麻利——没几天的工夫,
就把曾大美、张彤、颜丹辰几位“小花”一股脑儿划拉到公司名下了。
要说早先饭桌上,大家确实也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提过“以后一块儿混”这档子事,
可真到签合同、换东家,那可不是嘴皮子一碰就成的。
虽说早前公司也有过这想法,琢磨着把她们拢到自己公司来——毕竟都是熟人,知根知底,合作起来也顺气儿。
但是真签到公司还是有好多事情,毕竟都是小有名气的演员了,以前也有东家。
可真要落实到“签合同、转关系”这步,里头的茬儿可不少。
这几位现在都不算圈里的新人了,早混出点儿名气来,以前也都有各自的“东家”。
要么是跟别的经纪公司签着长约,要么是自己搭了小工作室,手底下还有助理、团队跟着。
真要挪窝儿,先得跟老东家谈解约,条款怎么捋、有没有违约金、以前的合作项目怎么收尾;
再跟她们谈新条件,资源怎么配、发展方向怎么定,哪儿哪儿都得掰开揉碎了聊,没那么容易。
杨皓早前还私下琢磨呢:“这事儿没个十天半个月,未必能有谱,毕竟涉及到这么多弯弯绕绕,哪样不得磨嘴皮子?”
哪儿想到林小阳下手这么快,没几天就把所有事儿都捋顺了,连新合同都签完了。
他忍不住跟旁边人嘀咕:“以前就知道小阳办事靠谱,没想到这么利索——这执行力,真没的说!”
林小阳这回算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——白天跟人原公司掰条款、磨违约金,
晚上还得陪着笑脸给经纪人递茶递水,嘴皮子磨出了泡,脚底板跑出了趼子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就差给人家扫地洗碗了!”
可他把“借杨皓大旗”这招用到了极致,把“皓子哥”的销量、奖项、国际履历往桌上一拍,
再加上公司开出的“资源倾斜”“定制项目”甜枣,原东家也不好再拦,顺水推舟卖了人情。
于是没几天的功夫,几份合约就齐刷刷落袋。
杨皓心里直犯嘀咕:这“小阳子”平时嘻嘻哈哈,真干起活来倒是“手起刀落”,怪不得当初敢扔下原来的差事跑来跟他混。
难道我的名号真的好使,有这么大作用?
人既然签了,就得好好供着——毕竟是公司头一批“自家花儿”,往后是摇钱树还是招牌面,全看他怎么张罗了。
往后具体怎么排通告、怎么砸资源、怎么把她们往“大花”路上送,那就全瞧林小阳的本事了。
毕竟他是管艺人统筹这块儿的,怎么调配资源、怎么规划路线,哪些活儿该接、哪些得推,都得靠她拿主意、定章程。
反正咱公司往后的资源指定不缺,要歌有歌、要戏有戏,国际奖项、春晚舞台都能当台阶使,资源这块儿肯定不会亏待谁。
好本子、优质的合作资源、还有能露脸的曝光机会,以后都少不了她们的份儿。
可红不红、能不能成顶流,这玩意儿太玄!
圈里有句话——“小火靠捧,大火靠命”,天时地利人和,缺一样都白搭。
有的命里带红,一部小网剧就能炸;有的砸重金、给顶配,观众就是不买账。
您说这玩意儿,真挺玄学的!
不是说有资源堆着就能成,有时候这人瞅着条件样样都好,台词、身段都没挑儿,可就是差那么点儿火候,死活就火不起来;
有时候没怎么特意费劲,可能就凭一个小角色、一段戏,反倒一下就出圈了。
这事儿真没个准谱儿,全看命里有没有这股子“红运”,强求不来。
所以,林小阳只能先干着——该上的戏上、该炒的话题炒,至于最后能不能成“大明星”,那就看老天爷点不点头了!
大家聊得高兴,吃完饭,移师录音棚接着聊。
聊着聊着就扯到杨皓考大学的茬儿上了——其实这才是几位今儿个特意过来的正经原因。
说到底,是他老妈心里犯嘀咕。
她瞧着儿子回来以后,除了埋头啃文化课,对艺考那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。
她也托人打听过艺术院校的招生门道,知道人家更看重艺考分数,文化课反倒其次。
可杨皓倒好,好像压根儿没把艺考当回事,回来仨月,连段儿形体操都没抻过。
老妈也没闲着,特意托人打听了不少艺术院校的规矩。
以前她不管,是因为杨皓姑姑和赵奶奶管,她不用操心。
可现在不是这俩人都不在国内吗,心里没底,只能她自己来。
毕竟杨皓明摆着是奔影视学校去的——她心里门儿清,艺术类院校对艺考分数的看重,比文化课要重得多,哪儿能这么不上心啊!
其实老妈最急的还不是艺考准备不准备,是怕杨皓又琢磨着出国。
他现在知道自家这孩子心有多野,一旦出去留学,指不定就收不回来,到时候再也不回来了可咋整?
毕竟杨皓在国外干的事情,那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主儿,老妈哪儿放得下心。
所以她才特意拉着林小阳嘱咐:“你有空就问问皓子,艺考到底准备得咋样了,别老不当回事儿。”
还让林小阳捎话,叫曾大美她们几个多帮衬帮衬——都是熟人,说话也方便,能催着点儿是点儿。
老妈就怕:可别真等国内考不上,最后又得出国上学,那可就麻烦了!
再说了,老妈也清楚得很,?她太知道杨皓的本事了——国外名校那是一申一个准儿,
以杨皓现在的条件,出国读大学压根不是难事儿,凭他的条件,进名校都跟玩儿似的。
可越这样,她心里越不踏实——要是最后绕来绕去,还是得走出国的路子,
那当初费劲巴力让孩子回来这三年,图个啥呀?这不白折腾了嘛!
于是她才偷偷叮嘱林小阳:“得空问问皓子艺考准备得咋样,让张彤她们几个也帮着敲敲边鼓,
别真落个‘国内考不上、只能出国’的局面,那可就麻烦了!”
就这么着,今儿个这顿饭,名义上是“迎新小聚”,实则还兼着“艺考动员大会”。
老妈是想让姑娘们用同辈人的嘴,把杨皓从“出国快车道”上往回拽拽:
国内一样有舞台,先把艺考这关过了,再谈别的!
大伙儿顺嘴就聊到杨皓艺考的茬儿上了——都知道他打算考影视类的学校,
眼瞅着各大艺术院校的艺考都要开考了,就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:“怎么样啊皓子?艺考的事儿准备得差不多了吧?”
提起这个,杨皓心里没啥底气,因为他压根没准备。
他挠了挠头说:“北京市统考那几样——朗诵、声乐、形体、命题即兴表演,早就给拿下了。”
旁边曾大美听了就乐:“就你这名气,统考还不是走个过场?”
杨皓也没否认,笑着点头:“可不是嘛!真没费劲儿考,全靠我现在这点儿名声,上场晃一圈、意思意思,走个流程。”
北京市统考那四门(朗诵、声乐、形体、命题即兴表演),他确实都去“溜达”了一圈,而且几乎是“秒过”。
为啥?就冲他这张脸、这名气,评委老师都认识,上台意思意思就算齐活,跟走t台差不多。
“那你校考准备的怎么样?”颜丹辰追问:“校考跟市统考可不一样,”
杨皓有些尴尬的说:“我没做什么准备,估计够呛。”
可真相是:起初他根本不想报表演专业。
是姑姑跟杨奶奶背着他给填的,说是“保底”——万一导演系竞争激烈,还能靠表演系进门。
尤其杨奶奶,门儿清:这种学校只要你踏进门,想旁听啥课没人拦,先拿表演当“敲门砖”最保险。
于是婆媳俩一合计,干脆把表演也给他报了。
论外在条件、论艺术成就,走表演确实“稳”;
可杨皓自己明白——真要凭硬实力,他倒觉得导演系靠谱,表演系反而心里没底:
台上那几下子形体、朗诵,他还能糊弄,可真跟一帮“童子功”去拼台词、拼人物感,他这“半道出家”的,谁知道会不会露怯?
可一说起“导演”俩字,杨皓心里立马就踏实了——那是老本行,
上辈子虽说没正儿八经挂过“总导演”的牌儿,可副导、执行导演、现场统筹这些活儿,他可一样没落,干了个遍。
当年姑姑领他入行,说白了就是给口饭吃。
家里紧巴,先得混个营生。
毕竟那阵儿家里条件可不怎么样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能有个稳定营生就不错了。
就从最底层的编剧助理开始——熬夜改本子、蹲片场、扛器材、挨骂背锅,
一字一句地磨本子,算是实打实从影视圈最底层一步一步熬上来的。
拍现场盯进度、跟演员讲戏、协调各部门衔接,这些活儿都干过,
论实际工作经验,那可是实打实的足,一点儿不含糊。
为了把活儿干得漂亮,私下里可没少下功夫学,看片子、记笔记、跟老导演偷师,
但架不住没经过正经系统的理论学习,总觉得心里缺块儿东西,这确实是短板,自己也门儿清。
一条龙熬下来,苦水当茶喝,经验也一点点攒瓷实了。
后来他能独立盯现场、调演员、控预算,全靠这十年“泥里滚”。
可他也清楚自己的短板:实践一堆,理论却缺课。
上辈子没机会系统学,成了心里一根刺。
这回在阿美莉卡,他干脆把影视制作从前期到后期、从摄影到声音、从制片到美术,
把影视制作里各个工种的理论知识——从镜头语言到剪辑逻辑,再到制片管理,
所有工种的名师都薅来给自己“开小灶”——一对一、硬啃理论、补笔记,愣是把大学四年的教材压缩成一年多的“速成班”。
喜欢内卷娱乐圈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内卷娱乐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