丞相府的朱漆大门在宁钧面前缓缓打开。他深吸一口气,迈过那道象征着权力核心的门槛。
宁先生到了!一名青衣小厮快步迎上来,丞相正在书房等您。
宁钧跟着小厮穿过重重院落。与想象中不同,丞相府没有奢华的装饰,处处透着内敛的雅致。假山流水错落有致,廊柱上的漆色已有些斑驳,却更显庄重。
书房门前,小厮轻声通报:丞相,宁先生到了。
进来。萧景明的声音从里面传出。
宁钧推门而入,只见萧景明正伏案批阅文书,窗外的阳光透过薄纱照在他侧脸上,勾勒出一道清晰的轮廓。听到脚步声,他抬起头,嘴角微微上扬。
萧景明指了指案前的椅子,伤可好些了?
宁钧下意识摸了摸肋部——那是狱中留下的暗伤。多谢丞相关心,已无大碍。
萧景明放下毛笔,从案头取过一份文书递给他:看看这个。
宁钧接过一看,是朝廷刚收到的边关急报——北境三镇军饷已拖欠半年,士兵哗变在即。
这......宁钧皱眉,上月兵部不是刚拨了三十万两饷银?
萧景明冷笑一声:银子出了户部,到了边关只剩十万两。这十万两中,又有七万两变成了劣质粮草和破烂军械。
宁钧握紧拳头,骨节发白。他想起了自己调查的那些腐败证据。
我叫你来,就是要彻查此事。萧景明站起身,走到窗前,你以丞相府参军身份,持我手令前往兵部、户部,调阅所有相关文书。记住,暗中进行,不要打草惊蛇。
宁钧心头一热:丞相信我?
萧景明转身,目光如炬:我萧景明用人不疑。顿了顿,又道,杜衡会协助你,他熟悉各部运作。
离开书房,杜衡已在廊下等候。这位萧景明的首席幕僚约莫四十岁,面容清瘦,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。
宁参军,请随我来。杜衡拱手道,丞相吩咐,先带您熟悉府中情况。
接下来的半天里,杜衡带宁钧走遍了丞相府各司——文书房、机要处、侍卫司......宁钧惊讶于丞相府运作的高效与精密,犹如一架精密的机器,而萧景明就是那个操控一切的人。
傍晚时分,宁钧回到自己在丞相府西厢的住所。这是一处独立小院,陈设简朴却齐全。他刚坐下歇息,忽听门外有人轻声道:宁先生,可需热水沐浴?
开门一看,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厮,手里端着茶点。
放下吧。宁钧点点头,突然想起什么,对了,你叫什么名字?
回先生的话,小的叫阿吉,丞相指派来伺候先生的。阿吉放下茶点,又补充道,丞相说,先生若有需要,可随时去书房找他。
宁钧心中一动:丞相平日都忙到何时?
阿吉笑了:丞相常常批阅文书到三更天,有时甚至通宵达旦。
夜深人静时,宁钧躺在床上辗转难眠。今日所见所闻让他心潮澎湃——他终于有机会亲手整顿那些腐败,为边关将士讨个公道。但赵叔的警告言犹在耳,让他无法完全放松。
小心萧景明!
宁钧猛地坐起。今天是和赵叔约定的日子!他看了看窗外月色,已是子夜时分,错过了酉时之约。他懊恼地捶了下床榻,只能明日再想办法联系赵叔了。
次日清晨,宁钧便与杜衡开始了调查。凭借丞相手令,他们顺利调阅了兵部、户部的相关文书。宁钧仔细核对每一笔款项,发现军饷在流转过程中被层层克扣,而最大的缺口出现在兵部侍郎刘成管辖的军需司。
果然是他!宁钧指着账册上一处明显被篡改的地方,这里原本应该是二十万两,被人刮去了一横,变成了十万两。
杜衡凑近看了看,点头道:手法粗劣,却有效。若非专门核对,很难发现。
我们去找这个经手的书吏。宁钧合上账册,证据确凿,看他们如何抵赖。
两人来到兵部后院的书吏房,找到了负责登记的王书吏。那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,见到丞相府的人,吓得面如土色。
大人明鉴!小的只是按上峰吩咐记账,从不敢擅自改动啊!王书吏跪在地上连连磕头。
上峰是谁?宁钧逼问。
王书吏哆嗦着嘴唇,刚要开口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接着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:
什么风把丞相府的人吹到我兵部来了?
刘成带着一队侍卫大步走入,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。宁钧注意到他腰间佩着一块罕见的血玉——那是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佩戴的饰物。
杜衡上前一步,拱手道:刘侍郎,奉丞相之命,查核军饷账目。
刘成脸上的笑容僵了僵:军饷账目自有兵部审核,何劳丞相费心?
北境三镇军饷拖欠,士兵几近哗变。宁钧冷冷道,刘侍郎难道不知?
刘成眯起眼睛打量宁钧:这位就是新晋的宁参军吧?听说你父亲宁老将军当年也是因为克扣军饷被处死的?
宁钧勃然大怒,手按剑柄。杜衡急忙拦住:刘侍郎,请注意言辞。宁老将军是战死沙场的忠烈。
刘成哼了一声:今日不巧,兵部尚书召集议事,所有书吏都要参加。二位请回吧,改日再来。说完,一挥手,侍卫们便将王书吏架走了。
回丞相府的路上,宁钧愤愤不平:就这么放过他们?
杜衡摇头:刘成有备而来,硬碰无益。我们已掌握证据,回去禀报丞相再说。
傍晚,宁钧将调查结果详细汇报给萧景明。萧景明听完,若有所思地敲着桌面:刘成背后是刘贵妃和二皇子,动他便是动皇亲。
难道就此罢休?宁钧急道,边关将士在挨饿受冻啊!
萧景明看了他一眼:急什么?明日早朝,我自有安排。
次日早朝,宁钧作为丞相府属官得以列席。当皇帝询问边关军饷一事时,萧景明出列奏道:
陛下,臣查实军饷延误乃因户部拨款迟缓,兵部转运不力。请治户部侍郎张谦、兵部郎中李固渎职之罪。
宁钧愕然。张谦和李固虽是经手官员,但真正主使明明是刘成!他刚要出声,杜衡在身后悄悄拉了他的衣袖。
朝议结束,宁钧迫不及待地追上萧景明:丞相,为何不弹劾刘成?张谦和李固只是替罪羊!
回到书房,萧景明才解释道:刘成有贵妃撑腰,动他需从长计议。先斩其羽翼,再图根本。
可这样边关将士还是拿不到足额军饷啊!宁钧不解。
萧景明从案头取过一道手令:我已命人从内库调拨二十万两白银,直接送往北境。至于张谦和李固,他嘴角浮现一丝冷笑,他们为刘成做事多年,知道的秘密不少。一旦入狱,为求自保,自然会供出些有趣的事情来。
宁钧恍然大悟。萧景明不是不查,而是迂回前进。这种政治智慧,是他这个直来直去的武将从未想过的。
为政如治水,堵不如疏。萧景明意味深长地说,有时候,看似绕远的路,反而是捷径。
接下来的日子,宁钧跟随萧景明学习这种的智慧。他惊讶地发现,萧景明处理政务时往往能预见数步之外,布下的棋子有时数月后才发挥作用。朝堂上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,背后常有萧景明的影子。
一个月后,张谦和李固在狱中暴毙,但死前留下了指证刘成的供词。虽然不足以定罪,却让刘成在皇帝面前失宠。同时,北境将士收到了足额军饷,士气大振。
宁钧开始由衷佩服萧景明的政治才能。但他心中始终有个疑问——萧景明为何对他如此信任和栽培?
机会来得突然。那日宁钧在文书房整理卷宗,偶然发现一批十五年前的军报,正是关于父亲战死的那场战役。他鬼使神差地翻看起来,发现几处蹊跷——当时父亲请求增援的急报,被人标注已处置,却没有任何调兵记录。
更奇怪的是,这些军报上的批注笔迹,竟与萧景明的手书极为相似。可十五年前,萧景明不过是个新科进士,怎会有权批阅军报?
宁钧心跳加速,继续翻找,在最底层发现了一份密奏,上面记载着当年北境将领的名单。其中一个名字被朱笔圈出——赵勇,父亲当年的副将,正是警告他小心萧景明的赵叔!
宁参军在找什么?
杜衡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,宁钧手一抖,卷宗散落一地。
抱、抱歉。宁钧慌忙收拾,我在查北境军饷的历史数据,不小心弄乱了。
杜衡弯腰帮他捡拾,目光在那份密奏上停留了一瞬,又若无其事地移开:这些旧档案杂乱无章,宁参军若需要什么,不妨直接问我。
当晚,宁钧辗转难眠。那些军报上的批注、赵叔的名字、杜衡可疑的反应......一切都在暗示萧景明与父亲之死有关联。但理智又告诉他,十五年前的萧景明根本没有接触军务的资格,怎么可能插手边关战事?
次日,宁钧决定试探萧景明。借着汇报军务的机会,他故意提起父亲当年的战绩。
先父常说,用兵之道,在于知己知彼。宁钧一边说一边观察萧景明的反应,当年若非情报有误,他本不会中埋伏。
萧景明神色如常:宁老将军用兵如神,可惜天不假年。他放下毛笔,直视宁钧,你可是发现了什么?
宁钧心跳如鼓,硬着头皮道:我在整理旧档案时,看到先父当年的军报,发现增援请求被人压下......
是我批的。萧景明语出惊人。
宁钧浑身一震,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佩剑。
萧景明却笑了:那时我刚入翰林,奉命整理军报。看到宁老将军的求援信,我立刻转呈兵部,并标注已处置。后来才知兵部尚书与令尊有隙,故意拖延发兵。他叹了口气,此事我后来曾向先帝禀明,那兵部尚书也因此被贬。
宁钧将信将疑:丞相当时不过小编修,如何能接触军报?
先帝励精图治,常派年轻翰林观摩六部运作,以培养人才。萧景明从书架上取下一卷《翰林纪事》,翻到某一页,这里有记录。
宁钧接过查看,确实如萧景明所言。他长舒一口气,愧疚涌上心头:末将多疑,请丞相恕罪。
萧景明不以为意:为人子者,当究父死之因,何罪之有?他拍拍宁钧肩膀,你若有疑问,随时可来问我。信任始于坦诚。
这番话让宁钧既感动又惭愧。离开书房后,他决定暂时放下对萧景明的怀疑。但赵叔的警告仍萦绕耳边,让他无法完全释怀。
三日后,宁钧终于找到机会溜出丞相府,前往西郊土地庙。时近黄昏,庙宇破败的轮廓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凄凉。他警惕地环顾四周,确认无人跟踪后,才推开发出吱呀声响的庙门。
赵叔?宁钧低声呼唤。
没有回应。庙内蛛网密布,供桌上的香炉积满灰尘,显然久无人至。宁钧的心沉了下去——赵叔失约了。
就在他准备离开时,供桌下一点反光引起了他的注意。蹲下一看,是一枚铜牌,上面刻着骁骑营三个字——这是父亲当年亲军的标志!铜牌背面,有一道新鲜的刻痕,像是箭头划过。
宁钧握紧铜牌,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。赵叔来过这里,而且可能遇到了危险!
他匆忙离开土地庙,刚走出不远,忽然听到路边树林里传来一声微弱的呻吟。宁钧拔剑在手,循声寻去,在一处灌木丛后发现了一个满身是血的人。
赵叔!宁钧扑上前去,扶起奄奄一息的赵勇。
赵勇胸前插着一支箭,气息微弱:钧儿...终于等到你了......
谁干的?我带你去找大夫!宁钧想要抱起他。
赵勇摇摇头,艰难地从怀中掏出一块染血的布条:小心...萧...他不是...话未说完,一口鲜血涌出,头一歪,再无声息。
宁钧颤抖着展开
喜欢历史杂烩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历史杂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