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冬的逻些城被皑皑白雪覆盖,农桑都护府的议事厅内却暖意蒸腾。老周坐在主位,面前摊着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,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从长安到波斯、大食的商路,以及沿途新增的三十余处农桑驿站。厅内两侧,二十余名农桑官员和农技骨干围坐成圈,每个人手中都捧着厚厚的工作记录册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。
“诸位,今冬的集中培训,核心是梳理全年农桑推广中的问题,为明年的工作打基础。”老周的声音沉稳有力,目光扫过众人,“李衡,你先说说大食方向的农技生反馈。”
坐在左侧首位的李衡立刻起身,展开手中的信笺:“周都护,赵括他们从大食发来急信,说哈里发为了推广抗虫棉,特意划拨了两万亩良田作为试验田。但大食百姓对棉田轮作的概念不熟悉,第一季棉收获后,直接就在原地播种,导致土壤肥力下降,第二季棉苗长势不佳。”
老周眉头微蹙,手指在地图上大食的位置轻轻敲击:“这是关键问题。大食气候干旱,土壤本身肥力就弱,轮作是保持地力的核心。你立刻回信,让赵括他们结合大食的作物特点,制定‘棉枣轮作’方案——棉花收获后种椰枣苗,椰枣的固氮能力能改良土壤,还能作为经济作物增加收入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把咱们《作物轮作图谱》里的‘棉豆轮作’案例改成‘棉枣轮作’,画成示意图,让大食百姓一看就懂。”
李衡连忙记下,刚坐下,木雅就迫不及待地开口:“先生,西域这边也有新情况。于阗、龟兹的百姓尝到双季稻的甜头,今年都想扩大种植面积,但绿洲的水源有限,筒车的提水量虽然够,但水渠分布不均,有些偏远农田还是浇不上水。”
老周点点头,早已胸有成竹:“这个问题我早有考虑。明年开春,咱们在西域推广‘坎儿井+筒车’的灌溉模式。让悉诺逻带着工匠去于阗,把吐蕃的石砌技术和西域的坎儿井结合,在地下挖暗渠,把雪山融水引到农田周边,再配合筒车提水,就能解决偏远农田的灌溉问题。”他看向身旁的悉诺逻,“你现在就开始准备石料和工具,正月十五后就出发。”
悉诺逻站起身,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:“周都护放心!保证把水渠修得结结实实,让每块田都能喝上雪山水!”
接下来的半个月,培训有条不紊地进行。白天,大家在议事厅讨论技术难题,分享推广经验;晚上,老周则在书房整理资料,把各地反馈的问题、改良的技术一一记录下来,补充到《农桑全书》续篇中。他还特意开设了“多语种农书校对课”,让熟悉汉、吐蕃、西域、波斯、大食五种语言的学生逐字逐句校对新版农书,确保每种文字的释义都准确无误。
腊月二十八,培训结束。官员和农技生们纷纷启程返回各地,准备迎接新年。老周站在都护府门口,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他知道,明年将是丝路农桑事业大发展的一年,橄榄试种、棉枣轮作、坎儿井修建……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百姓的生计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除夕夜,逻些城张灯结彩,年味十足。老周没有回家,而是留在了农桑学院的暖棚里。暖棚内,几株橄榄苗正茁壮成长,叶片翠绿欲滴。这是波斯使团送来的橄榄种,经过三个多月的培育,终于长出了新叶。老周小心翼翼地给橄榄苗浇水,眼中满是期盼:“小家伙,明年春天,就要靠你们在西域和吐蕃扎根了。”
新年刚过,老周就忙碌起来。他先是带着工匠们在农桑学院的试验田内修建了“橄榄试种区”,模拟西域和吐蕃的气候条件,为橄榄苗的移栽做准备;然后又召集印书坊的工匠,加快印刷新版《农桑全书》和《作物轮作图谱》,确保春耕前能送到各地农桑学堂。
正月十五过后,悉诺逻带着工匠们如期出发前往于阗。老周亲自送到城外,握着他的手叮嘱:“修坎儿井要注意安全,遇到技术难题就用信鸽传信。另外,要多教当地百姓修建技术,让他们自己也能维护水渠。”悉诺逻重重地点头,转身带领工匠们踏上了征程。
二月,冰雪消融,大地复苏。老周带领农技生们开始了橄榄苗的移栽工作。他们先在西域的龟兹、于阗,吐蕃的逻些、羌塘草原等地选择了十处适宜的地块,然后将暖棚里的橄榄苗小心翼翼地移栽到田间。每移栽一株,老周都亲自指导学生们如何挖坑、施肥、浇水,还在每块橄榄田旁立起一块木牌,上面用汉、吐蕃、西域三种文字标注着橄榄的生长习性和管理方法。
在龟兹移栽橄榄苗时,阿吉带着农桑学堂的学生们前来帮忙。看着嫩绿的橄榄苗,阿吉好奇地问:“先生,这橄榄树真能在我们龟兹结果吗?它结的果子能吃吗?”老周笑着说:“橄榄不仅能吃,还能榨油,橄榄油可是好东西。不过橄榄树生长缓慢,要三年才能结果,你们可要耐心培育啊。”阿吉重重地点头:“先生放心,我们一定会好好照顾这些橄榄苗,等它们结果了,我第一时间给您送过来!”
三月,春耕正式开始。西域各地的农田里,百姓们忙着播种双季稻和抗虫棉;吐蕃的草原上,巴图带领牧民们种植耐寒的燕麦和青稞;大食的试验田内,赵括正指导当地百姓按照“棉枣轮作”方案播种椰枣苗。老周则马不停蹄地在各地奔波,查看春耕情况,解决百姓们遇到的问题。
在疏勒的棉田边,老周看到古丽正带领百姓们给棉苗施肥。他走上前,查看棉苗的生长情况,满意地点点头:“古丽,今年的棉苗长势不错,比去年还好。”古丽笑着说:“先生,这都是您的功劳。自从种了抗虫棉,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蝗灾了,而且产量也提高了很多。今年我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,再建几个轧棉作坊,把棉花加工成棉布,卖到波斯和大食去。”
老周欣慰地说:“好主意!棉花加工能增加收入,还能创造就业机会。我让印书坊给你们送《棉布加工技艺》过来,再派几名懂纺织技术的工匠来指导你们。”古丽激动地连连道谢,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
四月,于阗传来好消息。悉诺逻带领工匠们修建的“坎儿井+筒车”灌溉系统正式完工。暗渠从雪山脚下延伸到农田,筒车转动,清澈的雪水顺着水渠流进田间,滋润着干涸的土地。木雅在信中说,于阗的百姓们都欢呼雀跃,把这条灌溉系统称作“幸福渠”,还特意在渠边立了一块石碑,刻上了老周和悉诺逻的名字。
老周收到信后,心中充满了喜悦。他立刻给悉诺逻回信,表扬了他的工作,并让他尽快把修建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,以便在西域其他地区推广。
五月,天气渐渐炎热起来。老周回到逻些城,开始筹备第二届丝路农桑技艺大赛。他亲自制定比赛规则,设置了作物种植、农具改良、农书翻译三个比赛项目,还邀请了波斯、大食、西域七国、吐蕃各部的农桑专家担任评委。
为了让比赛更具影响力,老周还特意派人前往长安,邀请朝廷的农桑官员前来观摩。朝廷接到消息后,非常重视,不仅派了十名资深农桑官员,还赏赐了大量的农具和种子作为比赛奖品。
六月,第二届丝路农桑技艺大赛在逻些城如期举行。来自各国的参赛选手齐聚一堂,展示自己的农桑技艺。在作物种植比赛现场,选手们小心翼翼地护理着自己培育的作物,从播种到浇水、施肥,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;在农具改良比赛现场,选手们展示着自己改良的农具,有轻便的曲辕犁、高效的轧棉车、省力的弹棉弓等;在农书翻译比赛现场,选手们则专注地翻译着农书,确保译文准确无误。
比赛期间,老周每天都在赛场内巡视,观看选手们的比赛,与评委们交流意见。他看到选手们互相学习、互相交流,心中非常欣慰。他知道,这场比赛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比拼,更是一次农桑文化的交流,能让各国的农桑技艺在交流中得到提升。
经过十天的激烈角逐,比赛终于落下帷幕。来自关中的农技生获得了作物种植比赛的一等奖,他培育的双季稻亩产达到了七石,创造了新的纪录;来自吐蕃的工匠获得了农具改良比赛的一等奖,他改良的曲辕犁比普通曲辕犁轻便六成,入土更深;来自波斯的留学生获得了农书翻译比赛的一等奖,他翻译的波斯文《农桑全书》准确流畅,还添加了详细的注释。
颁奖仪式上,老周亲自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,并发表了讲话:“诸位,这次比赛非常成功。我们看到了各国农桑技艺的进步,也看到了农桑文化交流的成果。希望大家能以这次比赛为契机,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,让丝路农桑之风吹遍更广阔的土地,让更多的百姓受益!”
台下掌声雷动,选手们纷纷表示,要把学到的技艺带回自己的国家,推广给更多的百姓。
比赛结束后,老周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。他要整理比赛成果,将优秀的作物品种和农具改良技术编入《农桑全书》续篇中;还要筹备秋季前往大食和波斯的农技生队伍,深化与两国的农桑合作。
七月,老周收到了来自大食的好消息。赵括带领的农技生在大食推广的“棉枣轮作”方案取得了成功,第二季棉苗长势良好,椰枣苗也茁壮成长。哈里发特意写信给老周,感谢他派遣农技生传授先进的农桑技艺,并邀请他在适当的时候访问大食。
老周捧着书信,心中充满了自豪。他立刻给哈里发回信,感谢他的邀请,并表示愿意在秋季访问大食,进一步深化两国的农桑合作。
八月,西域的橄榄苗长势喜人,已经长到了一米多高。老周再次来到龟兹,查看橄榄苗的生长情况。阿吉兴奋地说:“先生,您看这些橄榄苗,长得多好!我们按照您教的方法,定期浇水、施肥、修剪枝叶,它们一点都没有水土不服。”老周仔细查看橄榄苗的叶片和枝干,满意地点点头:“不错,橄榄苗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。再过两年,它们就能结果了。”
从龟兹出发,老周又前往了于阗、疏勒等西域城邦,查看各地的农桑发展情况。每到一处,他都能看到百姓们丰收的喜悦,听到他们对农桑技艺的赞美。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丝路农桑事业正在一步步走向辉煌。
九月,老周开始筹备访问大食的事宜。他挑选了十名精通农桑技艺和大食语言的农技生,准备带着他们一同前往大食。他还整理了大量的农桑资料,包括新培育的作物品种、改良的农具图纸、编写的农书等,打算将这些资料作为礼物送给大食的农桑专家。
出发前,老周来到农桑学院的试验田。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,洁白的棉桃挂满枝头,翠绿的橄榄苗迎风摇曳,一派丰收的景象。他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从初到吐蕃时的艰难,到如今丝路农桑事业的蓬勃发展,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。但看到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他觉得一切都值得。
老周转身回到书房,摊开《农桑全书》续篇的手稿,拿起狼毫,在新的一页写下标题:“西行传艺大食行”,然后开始记录第二届丝路农桑技艺大赛的成果,记录橄榄苗的生长情况,记录大食农桑事业的发展……笔尖在纸上流淌,仿佛能听到稻穗收割的声音、棉桃采摘的声音、橄榄苗生长的声音,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汇成了一曲更加嘹亮的丝路农桑之歌。
十月,老周带领农技生们踏上了前往大食的旅程。他们骑着骆驼,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而行,穿越茫茫戈壁,越过崇山峻岭。一路上,他们看到了西域的绿洲农田,听到了波斯的驼铃声声,感受到了丝路沿线各国百姓对农桑技艺的渴望。老周知道,这次大食之行,将是丝路农桑事业的新起点,他将带着中原的农桑技艺,在大食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,让稻穗和橄榄的芬芳在丝绸之路上永远传递。
接下来,老周计划在大食期间,与哈里发和农桑专家深入交流,推广更多先进的农桑技术;考察大食的农业生产情况,学习当地的农桑经验;与大食签订长期的农桑合作协议,建立稳定的农桑交流机制。他相信,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,中原与大食的农桑合作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,丝路农桑事业也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喜欢历史杂烩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历史杂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