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祸福,白云苍狗。
字幕:符彦饶,出于世代簪缨,将门之后。父为唐庄宗蕃汉总管符存审。
符存审原是李罕之部将,后辅佐李克用、李存勖两代晋王,早年曾征讨赫连铎、李匡筹、王行瑜等藩镇,并夺取汾州、潞州等地,为后唐建立了赫赫战功。
其后又在幽州之战、魏州之战、幽州保卫战、胡柳陂之战、同州之战中,屡次以少胜多大破梁军,还以步兵击败契丹骑军,助晋军夺取河北以及黄河沿岸要隘,并平定镇州成德军叛乱。一生征战四十余年,累破后梁,驱逐契丹,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,最终官至检校太师、中书令、幽州卢龙节度使。与李嗣昭、周德威一同附祭于庄宗庙廷,又被追封为秦王。
符存审生有九子,分别乃是:长为符彦超,历任汾州刺史、晋州留后、北京留守、昭义节度使、泰宁军节度使。次为符彦饶,历仕唐晋,历任曹州刺史、沂州刺史、金州防御使、滑州节度使,官至检校太傅。三为符彦图,早年曾为骑将,其后历官经历不详。四为符彦卿,历仕唐晋汉周宋五朝,官至凤翔节度使、守太师、中书令,封魏王。五为符彦能,官至楚州防御使。六为符彦琳,历仕唐晋汉周宋五朝,官至金吾上将军。七为符彦彝,官至武安节度使。八为符彦伦,官至定远节度使、严州知州。九为符彦升,官至昭庆节度使。
果然是世代将才,满门忠烈。
正是:杨门七郎半为虚,符家十虎皆是真;未知后世评话本,弃此不演究何因!
符存审晚年之时,集诸子而言道:我出身贫寒,自幼便携剑在外闯荡,历经四十年方才位至将相。期间历经危难,数次冲锋陷阵,入万死而无一生,致有今日地位。我一身伤痕累累,只从身上取出箭簇便有一百单八个,尔等宜皆志之,以传子孙,休得骄奢败族。
遂将一盆箭簇拿出,以示诸子,命其知道家业得来不易,休以等闲视之。
天福二年七月,范延光据邺都叛晋,朝廷调兵派将平叛,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率骑军三千,屯于滑州开元寺。
节度使符彦饶与白奉进因事忿争,白奉进争执不过,以致恼羞成怒,仗恃自己乃是皇帝侍卫统领,厉声斥道:尔莫是与范延光同反耶?
当即拂衣而起,转身离去。符彦饶亦不与他一般见识,却也不留。
未料此时帐下将士大噪,竟追出营帐,擒白奉进而杀之。
白奉进从骑四散而走,传呼营外。当时禁军侍卫步军都校马万、次校卢顺密二人,闻说主将白奉进被害,即率部众攻破滑州牙城。
于是执擒执符彦饶而出,装入囚车,遣裨校方太拘送汴京阙下,请皇帝处置。
行及赤冈之南,高祖石敬瑭遣中使已至,遂不令送京,就地杀害符彦饶于路左。可叹!一代赫赫名将,便因几句口角,复被部众哗变连累,死得不明不白。
只因晋帝不明真相,符彦饶被冠以叛贼罪名杀死,其诸弟闻知惊怒且惧。
三哥符彦卿为保兄弟家族上表请罪,石敬瑭乃急安抚,方未动乱。
字幕:西元九三七年,后晋天福二年夏。
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贵族高方、董伽罗,消灭大义宁国,定都羊苴咩城,国号大理,史称前理。
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,始祖名段俭魏,为南诏国上将。
唐朝天宝战争中,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,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,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,传六世至段思平。
段思平初为小府副将幕览,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,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。
当时南诏政权走向末路,先后被郑买嗣大长和国、赵善政大天兴国及杨干贞大义宁国取代。三国国祚皆是极短,相互更迭杀戮,使得民不聊生,怨声载道。
杨干贞篡夺赵善政之位,因建大义宁国。其弟杨诏诬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,杨干贞下令追杀,段思平藏匿在舅父部族中得免。
赵善政旧臣高方与段思平交密,便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,及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。杨干贞当年便被其弟杨诏所篡,改元大明。
段思平即向东方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,会于石城,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,所向皆克,遂进攻大理。
杨诏陈兵据桥,段军不能通过。当晚段思平得梦神人指示,说是“人无首,玉瓶无耳,镜破”,共三语九字。段思平不解其意,便请军师董迦罗解释。
董迦罗解其梦道:君乃丈夫,去首为天;玉瓶去耳为王;镜破,则天下无对者。
段思平信之,复又将此言于众将,因而军威大振。
当日又有一名浣纱女,指引段思平道:人从我江尾,马从三沙矣,尔国名大理。
说罢其女不见,三军皆以为菩萨显身指点。
段思平大军依照浣纱女指引,自俄江下游成功渡河。杨诏兵败自杀,杨干贞弃城而逃,为段思平军所擒,大义宁国灭亡。
大明七年,段思平即位,复依尝纱女指示,改国号南诏为大理,建元文德,仍定都羊苴咩城,亦即今之大理城也。
建立大理国后,段思平厉行改革,励精图治,国势强盛,胜过中原诸国。
段思平在位七年驾崩,其子段思英继位。未经两年,便被皇叔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,逼迫段思英退位出家,并自立为帝。
从此大理皇位,由段思平一系转到段思良一系。
段思良在位六年而死,子段思聪继立。其时高氏取代董氏控制朝政大权,其后段素廉、段素隆、段素贞诸朝均以高氏为相,权压当朝。
后晋天福二年,杨氏南吴。
权臣徐温养子徐诰,逼使吴主杨溥禅让,即皇帝大位,建立南唐国,改年号升元。
升元三年,徐诰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。
字幕:李昪,字正伦,小字彭奴,徐州人。
李昪本为孤儿,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,并收为养子。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,遂将其给予徐温代养,并改名徐知诰。及为南唐开国之君,遂又改回本姓,并取名立字。
登帝位之后,李昪勤于政事,兴利除弊,变更旧法;又与吴越和解,保境安民。李昪以文艺自好,崇文重教,身边不乏文人雅士,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,从各地征集三千多卷图书,收藏在建业书房,开金陵为文献之地先河。
李昪对教育尤为重视,在京师秦淮河畔设国子监,兴办太学、小学,培养国子博士和四门博士,还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建置学馆,号曰白鹿国,以国学大师李善进为白鹿洞主掌教,置学田,聚徒授业,从学者数百。着名诗人江为、伍乔、刘洞等人,皆曾在此求学。
流风所及,境内各州县亦争相效仿,兴办官学施教,村舍私学亦蔚为大观。
李昪深知创业艰难,守成更为不易,乃礼贤下士,寻求为政之道,并能虚心纳谏。
由于中原连年征战,流落江淮难民众多,其中不乏仁人志士,豪杰游侠。李昪皆命妥善安置,实行轻徭薄赋,使南唐很快成为江南诸国强者。
李昪为人极为节俭,称帝后尚穿草鞋,洗脸以铁盆,不用金银。暑天睡青葛布帷,左右使唤老丑宫人,不许穿着绫罗绸缎。且更勤于政事,日夜批阅奏章,极少设宴奏乐。但对于阵亡将士毫不吝啬,皆给家属三年俸禄。
又派使到各地调查农田肥瘠,然后分出等级纳税,百姓称其公允。
朝臣宋齐丘、冯延巳联名上言,都说应出兵吞并闽、楚、吴越,一统江南。
李昪则道:吴越钱氏父子奉事中原,我若发兵攻打,必招来中原军队。闽国山险而地贫,非半年以上不可下,既便攻取亦得小失大,其民好乱而不可治。若要出兵,只有楚国马氏可取,因其不施仁政,枉法乱国故也。但孟子云,燕人取齐恐惊四邻。得其尺寸之地,而被天下恶名,我亦不为也。
众臣闻此,无不称善。
李昪晚年信奉长生道术,服用丹石中毒,变得暴躁易怒。升元七年,李昪背上生疮,不久病重去世。
子李璟继位,是为南唐中主。追谥先主李昪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,庙号烈祖。
镜头转换,按下江南,复说河北。
天福三年,后晋高祖石敬瑭话符前言,将幽、云十六州尽行割给契丹,交接城防已毕。耶律德光得到幽州后,遂改元会同,升幽州为南京,又称燕京,作为上京陪都。后设置析津府,以析津、宛平二县为府治。
南京城共有八门:东为安东、迎春,南为开阳、丹凤,西为显西、清晋,北为通天、拱辰。皇城在西南坤位,西城有凉殿,东北有燕角楼,逛场在其南,东为水平馆。
同年,晋高祖石敬瑭迁都汴州开封府,改洛阳为西京,以高行周为西京留守。
十一月,石敬将魏州广晋府升为陪都,置邺都留守司,高行周改任邺都留守。王建立自青州移镇上党,以杨光远为平卢军节度使,封东平王。
杨光远面奏天子,请与长子杨承勋同行,晋帝准奏,诏授杨承勋为莱州防御使。
及其父子赴任之时,仆从妓妾至千余骑之众,大车小辆满盈僭侈,并兼前番打劫范延光三十车财宝,实为举国之富,方岳之最。
至于镇所,又惟以刻剥下官吏民百姓为事,比此前更加贪得无厌,不知有丝毫收敛。
天福四年三月,后晋册封回鹘可汗仁裕为奉化可汗。
回鹘唐末为黠戛斯所败,西徙甘州一带,五代时期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。自后梁开平三年至后晋、后汉、后周时入贡不绝。
四月,后晋废枢密院,枢密院印交中书门下。
画外音:枢密使一职设置始于唐宪宗时期,由宦官担任,最初只负责接递奏表,传达帝旨,后渐干政,与两神策军中尉并称“四贵”,得以参政。唐末诛杀宦官,开始以朝臣任枢密使,后梁改枢密院为崇政院,职务仍旧参决军国大政,宰相反只受承命而已。后唐复枢密院旧名,但仍用士人担任,安重诲弄权擅政,至使国破家亡。
后晋初由宰臣桑维翰、李崧兼充枢密使。宦官刘处让自谓唐庄宗已来,枢密使皆是中常侍兼任,因萌心觊觎其位。
及杨光远讨伐邺城之时,每逢军机大事,高祖石敬瑭皆命刘处让宣达。
时杨光远仗恃军权,厌忌桑维翰等掌握军枢,遂于高祖当面责以执政之失,高祖不得已乃罢桑维翰,以刘处让为枢密使。
只因刘处让每有敷奏,高祖以为多不称意旨,心中不快。时逢刘处让丁继母忧,高祖因罢枢密使,其本院庶事并委宰臣分判。
刘处让起复回朝,便授以彰德军节度使、澶卫等州观察处置使。
镜头转换,按下中原,复说东南。
天复四年,闽国康宗王昶在位,不但昏庸,兼且迷信。因任用道士巫者,并听信道士陈守元之言,在内廷建三清殿,用去数千斤黄金,昼夜祷祀。
次年又听信巫者林兴代传神言,杀叔父建州刺史王延武、户部尚书王延望及其诸子。由此国家政事,均由林兴代传所谓宝皇大帝之命决定。
又罢建王王继严判六军诸卫职务,再以醉酒失礼罪名,冤杀从弟王继隆。皇叔左仆射王延曦为避祸假装失疯,被囚于私第。
惠宗王鏻在位时,曾以王审知元从侍卫编为拱宸、控鹤二都。王昶即位后,另召募二千人编为宸卫都,以为心腹,给赐比另二都优厚,引起拱宸、控鹤二都不满。
王昶为防止二都生变,准备将其分别隶属于漳、泉二州,二都军将更加怨恨。
二都军使朱文进、连重遇多次遭受王昶侮辱,由此心怀异志。
通文四年七月,闽北宫失火,宫殿焚烧殆尽。王昶疑心连重遇知道纵火之谋,遂欲杀之。内学士陈郯私下通知连重遇,重遇为求自保,遂乘值宿之机率拱宸、控鹤二都焚烧长春宫,攻杀宸卫都军使陈守元。
宸卫都败兵保护王昶出城,却被王继业擒杀,宸卫败兵皆逃奔吴越。
连重遇迎立先主王审知幼子王延曦,称威武节度使、闽国王,改名王曦,改元永隆。派人奉表于后晋称藩,但在国内依如天子建制。
闽永隆二年正月,王曦骄淫苛虐,猜忌宗室,派亲信业翘监建州军,杜汉崇监南镇军。业、杜二人争相向王曦告发,建州刺史王延政种种私事。
业翘因与王延政议事意见不同,以谋反罪名斥责王延政。
王延政乃是皇亲御弟,却不吃其威吓,当场便欲拔剑斩杀业翘。倒亏业翘双脚麻利,一口气逃入南镇,投附杜汉崇去了。
王延政复又发兵攻打南镇,业、杜二人立脚不住,复又逃回福州。
闽帝王曦与弟王延政早有间隙,复听信业、杜二人谗言,遂派大将潘师逵、吴行真二人为将,率四万兵马攻打建州。
王延政兵力不敌,遣使向吴越求援。
吴越王钱元瓘见邻国乱起,欲趁火打劫,便不顾宰相林鼎之谏,立派仰仁铨、薛万忠领兵四万,赴援建州王延政。
王延政闻说吴越兵肯来相助,便如战神下凡一般,也不待援军来到,便连败朝廷王师,杀千余人,阵斩潘师逵。
副帅吴行真不战而逃,复又损失万余人马。
王延政乘胜攻取永平、顺昌二城,军势大盛。四月,吴越援军到建州,王延政因福州军已经败退,便请吴越军回师。
那吴越军马本是奉了本国大王之命,前来打秋风者,怎肯轻易退兵?仰仁铨等便在建州城西北扎营,赖着不走,并欲强行攻打建州。
王延政此时方才回过神来,反向兄长王曦求援。
闽主王曦遂分兵两路,一面派二万人增援建州,一面派两万兵切断吴越军粮道。王延政再次拿出战神气势手段,鼓勇出兵攻吴越军。
此时正逢久雨不停,吴越军又被断了粮道,军中粮草食尽,于是大败,伤亡数以万计。
吴越王钱元瓘闻此大败,暗悔自己利欲熏心,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,由此忧愤成疾。次岁天福六年八月,钱元瓘因王府失火受惊病重。
因知内都监章德安忠贞仁厚,能决断大事,于是召至床前,以嫡子钱弘佐托付。
时有钱元瓘养子钱弘侑,本姓孙氏。其乳母是内牙指挥使戴珲妻亲戚,乃与戴珲蓄谋拥立钱弘侑。此事却被章德安侦知,于是运筹对策,私下安排已定。
钱元瓘驾薨,章德安严密封锁消息,秘不发丧,并召集甲士埋伏帐中,以王命宣召戴珲入宫,下令将其诛杀。
是日以先王遗命,任钱弘佐为镇海、镇东节度使。并废钱弘侑为庶人,还其孙姓,幽禁于明州。
九月初三日,钱弘佐继立,即忠献王位。章德安因拥立之功,迁内牙上都监使。
上统军使阚燔排斥异己,架空忠献王,章德安多次抗争,被阚燔视为仇敌。天福八年七月,阚燔逼忠献王将章德安贬为处州右都监,其后卒葬故里。
闽国发生内乱之事,消息传至金陵建康。
南唐国主李昪闻报,便修国书,派将领兵前往福州,调解王氏兄弟。
王延政与王曦兄弟不敢与南唐相争,况且人家本是出于一番善意,乃佯作欣然允诺,遂于先父王审知陵前盟誓,重修旧好。
南唐兵退之后,王氏兄弟之间相互猜忌如故,并未丝毫改善。南唐国主为邻国解和释怨,却广为天下称赞,诸侯咸服。
南唐升元四年,夏四月。
后晋国主石敬瑭因忌惮安远节度使李金全势大,便诏命前横海节度使马全节代之。
李金全怒而不从,便在宠吏胡汉筠劝说下决意反晋,举安州全境之地归附南唐。
五月,后晋帝便以马全节为将,率汴、汝、洛等十二州兵力讨伐李金全,以保大节度使安审晖为副帅。
南唐既接受安州之降,则派鄂州屯营使李承裕、段处恭领三千兵,往迎李金全南归。李承裕等抢在晋军之前先行赶到安州,李金全率部投南,安州将吏、资财全部为南唐所得。
次日,马全节率领晋军赶到,追及南唐军,与李承裕交战。
那南唐军只有三千,如何是数万晋军对手,一战之下便即溃败,李承裕等掳掠安州之后南逃,又连续为晋军副将安审晖所败,最终段处恭战死,李承裕被俘。
马全节斩杀李承裕及其所部一千五百南唐士兵,将监军杜光业等五百余人送归汴梁。后晋高祖石敬瑭却欲拉拢南唐国主,将杜光业等全部遣返。
此役南唐损兵折将四千,后悔莫及。
晋天福六年,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,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,困耗中原财力供事仇敌,并表示自将与契丹决一死战。
石敬瑭览表,又羞又惊,又怒又惧。又惟恐惹恼了契丹主耶律德光,于是二话不说,立即发兵攻破镇州,擒斩安重荣,并将其首级送与契丹。
由此安重荣只因冲冠一怒,胡乱写下一纸奏疏,三言两语,反葬送了自己脑袋。
字幕:安重荣,小字铁胡,朔州人氏,出身累世勋阀。祖父安从义,曾任利州刺史,父名安全,官至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。
安重荣自幼臂力过人,成年后能骑善射,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。
唐清泰二年,石敬瑭在晋阳举兵,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。
安重荣见后唐败亡已成定局,便率千余骑兵赶赴太原,投于石敬瑭麾下。
后晋建立,安重荣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,治镇州。安重荣精明干练,留意致道,勤于政务,镇州得以保境息民。因见李从珂、石敬瑭兵变得践帝位,亦滋篡位之心,曾对人道:天子,兵强马壮者当为之,宁有种耶!
由此倨傲跋扈,时有僭越之举。
石敬瑭靠借契丹兵夺得帝位,拜耶律德光为父,故甚为诸侯不耻。契丹又对北边诸族横征暴敛,肆意抢掠,并胁迫各部落青壮男子自备衣粮甲杖为兵,扬言进犯中原。
诸部不堪契丹残暴,故不愿为之效命。
吐谷浑、沙陀、突厥等部落首领纷携部众老小辎重,跋山涉水不辞艰险,投奔中原王朝。党项、逸利、越利诸族,亦遣使送上契丹所授诏书旌节,望晋朝联合诸部共同讨伐契丹。
幽云十六州之民,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。
朔州节度使赵崇袭杀契丹所任节度使刘山,亦盼归后晋。
安重荣见事可为,遂招诱族各部族进入塞北,纳于治下。耶律德光得知,立即下诏责令石敬瑭,命将部民押送回辽,并令严罚安重荣。
石敬瑭拜受耶律德光圣旨,因安重荣手握重兵,一时奈何不得,只派供奉官张澄带二千兵士,将并、镇、忻、代四州部民驱逐回辽东。
但此些少数族部百姓去而复来,安重荣又将其收留,就势招兵买马,编冶甲兵,俟机发难。石敬瑭接连传出圣旨,嘱令安重荣需恪守成约,勤谨事奉契丹。
安重荣甚为不悦,乃上奏道:今辽东境内各部族反抗契丹,向往中原王朝,盼归之心似箭。诚请陛下宜顺乎民情乘势发兵,征讨契丹。如此受契丹压迫各部必会群起响应,我大晋必能大获全胜,上可洗国耻,下可慰人望也。
并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,传阅于朝廷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。
石敬瑭阅毕奏章,见安重荣反形已露,遂亲至邺都,连下十道诏书劝谕。
安重荣见石敬瑭一心卖国,决意分道扬镳。因知晋主北巡邺都,京城空虚,乃致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,约其起兵,以成南北夹击之势。
字幕:安从进,代北振武沙陀族索葛部人,出身胡人骑将家庭,少以勇力着称。
庄宗李存勖时,安从进从龙起兵,攻灭后梁,夺取天下,所向有功。明宗李嗣源拜为保义军、彰武军节度使,李从珂清泰年间,迁任山南东道节度使。
安从进也有异志,恃江为险,大量招募亡命之徒,南方贡输经过襄阳者多被截留,过往商旅都被黥字充军。
牙将王令谦、潘知麟等人知其必反,屡次相劝,安从进反将二人推堕崖下而死。
安从进此时既得安重荣檄书,复闻说石敬瑭离京北上,立即起兵造反。
安重荣闻说安从进起兵,立即率部响应。是年旱蝗灾害严重,百姓困顿不堪,安重荣以抗辽相召,很快聚集饥民数万,扑向邺都。
石敬瑭急命妹夫舒州刺史杜重威迎于宗城,与镇州叛军交战。
正在胜负分际,紧要关头,安重荣部将赵彦之突然倒戈,奔降晋军。安重荣措手不及,大败而逃,其将士二万余人皆溃散,大部冻饿及被杀而死,只有十余骑得以生还。
杜重威率军重重包围镇州,城内军民外无援兵、内缺粮草,依旧奋力死战,拒不投降,并屡屡重创晋军。其后杜重威以重金显爵收买安重荣手下将领,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,镇州乃破,守城军民二万余人壮烈牺牲。
安重荣又率吐谷浑数百骑兵,退至牙城并力守御,终因饥困力竭而败,被晋军俘获。
石敬瑭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,传首上京,向耶律德光报功。
安重荣虽死,时人皆为称颂。
安从进自襄阳北上,派兵进攻邓州。
太侄石重贵留守京都汴梁,急命宣徽南院使张从恩、武德使焦继勋、护圣都指挥使郭金海等,率军从汴梁直趋叶县,向襄阳进击。
安从进攻击邓州颇不顺利,遭到威胜节度使安审晖奋力抗击,未能攻克,只好转兵向东,进至湖阳以北。不料突遇张从恩军马,两军大战于花山。
只经三五个回合,安从进部众便被彻底击溃,只与数十骑逃还襄阳,婴城自守。
张从恩者,乃晋太子石重贵岳父也。
十二月,石敬瑭以大将高行周为南面军前都部署、知襄州行府事,张从恩为监军,郭金海为先锋使,率大军南下襄阳;同时命荆南与楚国出兵,共讨襄州。
荆南王高从诲遂遣都指挥使李端,率水军数千至南津应援;楚王马希范亦遣天策都军使张少敌,率战舰一百五十艘入汉水,继而东下襄州。
高行周再次挂帅出征,果真是大将军八面威风,宝刀不老。方一出师,便在唐州大败叛军,并缴获安从进节度使印信。
安从进退保襄州,急遣其弟安从贵率兵,西迎均州刺史蔡行遇援兵。但被晋将焦继勋邀击大败,襄州陷入重围。
高行周率大军抵达襄州城下,围困襄州八个月,前后招降叛军近两千人。
天福七年六月,石敬瑭病逝,皇太侄石重贵即位,史称后晋出帝。
是年七月,高行周攻破襄州,安从进举族自焚而死。高行周以平定汉南之功,加授检校太师,改任归德节度使,镇守宋州之地。
镜头闪回,补叙晋高祖之死。
石敬瑭因靠借契丹胡族之兵夺位,且不顾年长耶律德光十岁有余,以子辈侍奉,自为世人不耻,诸侯侧目。便是亲信刘知远等,亦都离心背德。
高祖自然心中不爽,时常忧郁愤闷。此后每当契丹使者前来宣诏,晋国君臣都要跪受契丹主诏敕。朝中上下百官对契丹人皆需尊敬无比,无不卑躬屈膝应酬。
当时满朝大臣,除桑维翰少数几人,皆力主抵御契丹,以雪“儿皇帝”奇耻大辱。
石敬瑭亦是七尺男儿,此种夹板气又如何忍得!至其晚年,又见安重荣、安从进等旧部皆起而造反,便尤为猜忌,从此不喜士人武将,专任宦官,由是宦官势力复又大盛。
雁门以北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,在酋长白承福带领下逃到河东,归附刘知远。
天福七年,安重荣与安从进谋反之事未了,契丹主耶律德光复遣使来朝,质问刘知远收纳吐谷浑降民之事。
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,更不敢得罪父皇帝耶律德光,由此忧郁成疾,夜间频发恶梦,渐渐日薄西山。
天福七年六月,契丹主耶律德光驾坐上京。石敬瑭遣使送安重荣首级至,请罪邀功。
耶律德光非但不喜,反向使者大怒道:石郎得为天子,其位从何得来?如今成了气候,却纵容这些部下拥兵反我,半年不能平灭,是何道理?安重荣虽死,刘知远首级何在?
使者见辽主发怒,跪在丹墀发抖,一句言语也回答不得。
耶律德光见其恭谨异常,亦便息怒,即发来使回去,临行复吓唬道:你回去面见石郎,告诉他说,我有带甲二十余万,若再违我言语,即统兵来伐中原,更立他姓为君。
使者喏喏而回,将契丹主之言奏知晋主。晋主不悦,退入宫中,忧疾更甚。
冯道、桑维翰等入宫问安,晋主流涕道:朕将不济事矣!日间坐卧不安,夜则见强魂来宫中索命。卿可草诏,命刘知远、杜重威、史弘肇三将还朝,听我嘱以后事。
桑维翰应命,安慰几句,遂出草诏。
石敬瑭侧首,见只有冯道独自侍疾,遂命内侍将幼子石重睿抱入,叩拜冯道。
石重睿时只有三岁,倒是极喜此位白须公公,拜罢投入其怀,撕其长须顽耍。晋主便问冯道:此子既如此依赖先生,未知公能辅其即位否?
冯道抱持少主而跪,流涕道:陛下休怪老臣直言,如今契丹欺凌,索求无厌,部将藩镇跋扈,动辄起兵。臣谓国家多难,宜立长君。
晋主点头,不再言语。
不则一日,刘知远、杜重威、史弘肇三将还朝,进宫视疾,各怀心事,流涕榻前。
刘知远见皇帝并不说白承福之事,自也不提,只是心中微觉不安而已。
这一日晋主自觉大限已到,宣齐王石重贵并皇后张氏、宰相冯道及景延广等,齐至御榻之前,嘱以后事:太子石重睿年幼,不堪掌社稷重任。今国家多难,宜立长君以安人民,幸有皇侄石重贵,多留守京师,历练政事,处理得当,颇慰朕心。我死之后,可居天子大位,愿众卿以伊尹、周公之心为心,倾力辅之。则诚为宗庙生灵之大幸,亦吾家之大幸也。
众臣流涕,无不伤感。晋主须臾而崩,在屈辱中死去,终年仅有五十一岁。
众臣上谥号为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,庙号高祖,葬于显陵。
石敬瑭既死,少帝石重贵嗣位,封赏功臣,大赦天下。沿用高祖天福年号,直至天福九年七月,改元开运。
于是下诏:尊张皇后为太皇太后,以幼王石重睿为检校太保、开封尹;左散骑常侍边蔚权知开封府事;加授冯道为太尉,进封燕国公;景延广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,掌管京城及宫中禁军诸事;拜杨光远为太师,封寿王。其余诸官各有升赏,刘知远等节度使不变,各加国公显爵,赐令还镇。
画外音:史说石重贵本为石敬瑭兄子,其父石敬儒曾为唐庄宗李存勖骑将早逝,石敬瑭遂将侄儿收为己子。少时谨言慎行,质朴纯厚,爱好驰射,颇有沙陀祖辈之风。石敬瑭生有六子,大多早夭,仅剩幼子石重睿。此番舍子立侄为嗣,宰相冯道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上下其手,其中秘事,则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石重贵即位,史谓后晋出帝。
此时后晋朝廷内外交迫,形势不容乐观。北有契丹主耶律德光凭借扶立石敬瑭有功挟制中原,虎视眈眈,索求无厌;南有吴越、闽国、南汉、南平、荆楚、南唐、后蜀割据称王;内部亦有朝臣揽政,藩镇跋扈,矛盾重重。加之连年旱、蝗、涝、饥,以至国内饿殍遍野,民怨沸腾。实可谓内外交困,危机四伏也。
石重贵即位,须向契丹主耶律德光上疏请奏,便与朝臣商议奏疏称谓措辞。
桑维翰及冯道意谓:应承效先帝,称为“孙皇帝”,并称藩臣。
惟景延广傲气十足道:我为上邦大国,可依先帝辈分向契丹主称孙,但绝不可称臣!
出帝从之,就此修下国书,通告契丹,却不用奏疏上表旧规。
契丹国主收到国书大怒,便欲起兵来伐。不料未待契丹发兵,晋国内部先乱。呈递国书使节未走,求兵南下密书已至。
契丹主看罢密书,便问来使:你这个新任太师,到底是何居心,我这里已接其书也?
镜头闪回,叙述杨光远之叛。
石敬瑭既死,太师、青州节度使杨光远见因自己手握重兵,便兴起野心,欲效仿石敬瑭当上几年皇帝。于是趁机遣使前往辽东上京,外连契丹主耶律德光,图谋造反。
遂以马仁镐为节度副使,统领青州之军,厉兵秣马,以待契丹兵至,合力进攻汴梁。
岂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见到借兵密书,反倒想起石敬瑭这六七年来诸般好处,复辗转暗思:若此番应了杨光远之请,那中原国中诸多藩镇必定效尤,都要借我兵马造反,则战乱不休,我便无利可图矣。岂有放着现钟不敲,却去费力炼铜之理?
于是按兵不动,反将出兵讨伐石重贵不肯称臣的念头,也一并息了。
如此直过了二年,朝廷将马仁镐改任护国军行军司马,领河中刺史,即命上任。马仕镐到任数月,杨光远寄来同谋造反书信。
闪回结束。晋国使节奔还汴京,将杨光远勾结契丹,将欲谋反之事上奏。
出帝石重贵闻讯大惊,便向重臣问计,如何应对。
景延广上言道:臣请以朝廷名义,向杨光远借官马二百匹,以观其对朝廷贡奉之心。若彼肯借时,便无谋反之意;若是不借,则此信是实,陛下可出兵伐之可也。(本集完)
《华夏真相集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!
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华夏真相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