疯玩了两天,又是“勘察”又是唱戏,虽然畅快,但心里头总觉得有点飘,像无根的浮萍。这不行,林晓骨子里还是那个需要一点秩序和计划才能获得安全感的社畜,苏小小这身体也习惯了多年来的规律学习。得给自己立个规矩!
说干就干。我铺开一张干净的桑皮纸,研好墨,提笔写下“苏小小修习课目”几个还算端正的字。
得合理安排,不能乱七八糟的。 我咬着笔杆,仔细思量。
周一,就定“琵琶日”吧。 云娘子虽疏离,但技艺不可废。沉下心来,与这四根弦好好相处。
周二,“琴日”。范先生重“静心”,正好可以平衡一下周一可能残留的躁动。
周三,“箫日”。秋先生求“求真”,适合把一周积攒的、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,借着箫声吹出去。
周四,“书文日”。练字能静心,读书能明理。陈老先生送来的字帖和书籍,不能辜负。就算不为旁人,也为自己的内心寻一份安宁与长进。
写完这四天的主课,我顿了顿。不能排得太满,得留出喘息和玩乐的时间。
于是,我又在旁边用小字标注:
“课余之乐”:骑马、唱戏(自娱)、跳舞(自创)、勘察(寻趣)、研习折扇。
这么一规划,看着纸上密密麻麻却又条理分明的安排,我心里忽然就踏实了。仿佛一艘原本随波逐流的小船,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航线和桨橹。
再研究一下折扇! 我看着案头那把旧扇子,心思又活络起来。
怎么能玩出电视剧里那种风流公子哥的感觉呢?不仅仅是“哗啦”一下打开那么简单。是不是手腕的力道、开合的速度、甚至眼神的配合,都有讲究?或许,可以试着把它加入舞蹈动作里?像水袖的延伸,但又多一份硬朗和俏皮。或者,就像戏曲演员那样,仅仅是将合拢的扇子握在手中,指尖微动,也能传递出不同的情绪?
这么一想,感觉这把普通的旧扇子,简直是个宝藏玩具,有无穷的开发潜力!
目光重新落回那张课程表,我后知后觉地感到一丝惊讶。
琵琶、琴、箫、书法、读书、骑马、唱戏、跳舞、勘察、玩扇子……
嘿!不知不觉间,我竟然已经会这么多东西了?!
虽然每一样都谈不上登峰造极,但至少都能拿得起来,都能从中找到乐趣。抛开那些烦心的人和事,单从“才艺”角度来看,我苏小小,也算得上是……多才多艺了吧?
这个认知让我心里美滋滋的,像偷偷藏了一小块糖。
以前总觉得前途灰暗,人生无趣。可现在,看着这张自己制定的课程表,想着那些可以投入时间去打磨的技艺和可以探索的乐趣,只觉得每一天都充满了可以期待的事情。
这日子,过得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!
我小心地将那张墨迹未干的课程表压在书案的青玉镇纸下,决定从明天,就从周一开始,严格执行!
有了计划,有了目标,哪怕这些目标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,甚至有些可笑,但于我而言,却是照亮眼下这片小小天地的、实实在在的光。
挺好。
喜欢晓渡钱塘: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晓渡钱塘:我的苏小小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