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,南区社区中心门口已经站了人。
老夫子站在台阶上,手里拿着一台测试机,屏幕亮着三个大按钮:红、黄、蓝。他低头看了眼时间,八点五十分。还有十分钟,首测开始。
秦先生从屋里搬出一张折叠桌,摆在大厅角落。桌上放着登记表、备用手机和一叠打印好的操作指南。他抬头问:“信号检查过了吗?”
技术人员点头:“后台在线,六台设备全部联网,主系统运行正常。”
大番薯正蹲在一位阿姨面前,手指比划着。“您看,点这个圆圈就行,别点边上空白的地方,那不是开关门的按钮。”
阿姨皱眉:“我就是想回去坐一下,腿有点酸。”
“哦!”大番薯拍脑袋,“您是想休息啊!那咱们用‘缓压角’!”他拉着人往墙边走,那里摆了两张椅子和一个小茶几,上面有杯热水和几块饼干。
“这是新设的区域,专给不习惯操作的人歇脚。”他说完回头喊,“秦先生,加个提示牌吧,写‘累了就来坐坐’。”
秦先生没应声,已经在纸上写字。
第一位正式测试者是个老爷子,花白头发,穿着旧布鞋。他在志愿者引导下走到机器前,盯着屏幕看了足足半分钟。
“点哪个?”他问。
老夫子走过去,没说话,只把手轻轻搭在他肩上,然后指着红色按钮。“这个,像不像你家灶台上的火苗?一点就亮。”
老爷子咧嘴笑了,伸手按下去。
系统启动,语音播报响起:“请选择您需要的服务——物资帮助、陪伴聊天、医疗协助。”
声音是普通话,咬字清楚,但语速偏快。
老爷子愣住:“它说啥?”
大番薯立刻凑上前:“它问您要啥帮忙呢!您可以回答‘我要米’或者‘我想找人说话’。”
老爷子张嘴:“我要……豆沙包。”
系统沉默两秒,回应:“已记录,志愿者将在三十分钟内联系您。”
他眼睛一下子亮了:“真能拿到?”
“当然!”大番薯掏出自己兜里的小本子,“我都记下了,待会亲自给您送。”
人群里传来笑声。
第二位用户是个老太太,戴老花镜,手指关节粗大。她顺利登录后,直接点了“我想回家”。
照片墙跳出来,一张张滚动。突然,画面停在一个去年春节活动的画面,她站在人群中,手里举着一杯茶。
录音自动播放:“今天发了年货,李奶奶说她的孙子要回来过年啦!”
她怔住了,手慢慢摸上屏幕。
周围安静下来。
她嘴唇动了动,低声说:“那孩子……后来没回来。”
没人接话。
她摇摇头,又点了下屏幕,轻声说:“再放一遍吧。”
系统重新播放。
这一回,她跟着念完了整句话。
技术人员在后台做了标记:情感触发成功,停留时长超过四分钟。
问题也很快出现。
一个大叔误把“我想回家”当成退出程序,点完就关掉手机,差点走人。还是秦先生追出去拉回来的。
“我以为这意思是让我回家去等。”他嘟囔,“谁知道是进相册。”
另一个阿姨反复点击蓝色按钮,结果连续提交了三次“我能帮忙”的申请。其实她根本不想当志愿者,只是觉得那个笑脸图标可爱。
技术人员紧急调整逻辑,在确认页增加一句话:“您是要报名帮忙吗?请确认。”
更麻烦的是语音识别。
一位本地老人用方言说“我想见阿强”,系统听成“我要吃鸭肠”,推送给了负责餐饮配送的志愿者。
对方一脸懵地提着饭盒赶来:“谁点的鸭肠?刚出锅的。”
全场哄笑。
老夫子立即调出金手指界面,快速扫描现场用户行为数据。屏幕上跳出几条高危路径:误触率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右下角空白处;语音输入失败主要集中在带口音的中老年群体;任务重复提交集中在初次使用者前两分钟。
他把信息传给技术组。
戴眼镜的年轻人马上动手改代码,十分钟后上线临时补丁:
- 所有非按钮区域添加轻微震动反馈,防止误触;
- 语音模块切换为本地口音训练模型;
- 每个账号每小时最多提交一次求助申请。
大番薯主动承包了现场教学任务。他发现有些老人习惯用指甲戳屏幕,导致触控不灵,就跟技术人员建议:“下次贴膜能不能做糙一点?像砂纸那样?”
“可以加防滑涂层。”对方记下。
中午十二点,系统经历第一轮高峰压力测试。
共完成有效交互七十三次,其中独立操作成功的有四十一人,其余由志愿者辅助完成。虚拟小花累计发放二百零八朵,兑换资格被锁定三次——有人让孙子连刷十次“陪伴申请”只为换见面机会。
老夫子叫停奖励机制,改为积分成长制。十朵花不再直接兑奖,而是解锁“视频茶话会”资格。
“我来主持!”大番薯抢话,“保证热闹,还能抽奖!”
秦先生翻白眼:“奖品是什么?你的签名照?”
“比那好!”他掏出兜里一把糖果,“我带了糖,每人一颗,甜到心里去。”
下午一点,新版本上线。
改进后的界面更加简洁。语音播报放慢速度,每个关键词后留出半秒停顿。误触率明显下降。
但新的状况又来了。
一位独居奶奶提交“陪伴申请”后,看到弹窗写着“家属正在路上”,立刻起身往外走。
“我得回去等着,别让人扑空。”
老夫子赶紧拦住她:“这不是真的有人上门,是系统提醒有人关心您。”
她不信:“字都写了,还能假?”
他想了想,让后台修改提示语,改成“有人惦记您,正赶来连线”,同时加入一段背景音效:轻轻的脚步声,接着是一句温暖的问候:“奶奶,我来了。”
奶奶听了两遍,点点头:“这回像真的。”
秦先生发现问题不止一个。三位志愿者同时收到同一任务推送,争着要服务同一个孩子。
他当即决定暂停自动派单,改为人工审核分配。每个任务由管理员查看志愿者位置和服务记录后再指派。
他还提议建立“信任积分”体系:长期稳定参与的用户优先匹配重要任务。
“就像排队,讲信用的往前站。”他说。
大番薯举手反对:“那新人怎么办?他们才更需要机会。”
“那就设置新手保护期。”秦先生说,“第一次接任务,不管表现如何,都给基础分。”
众人同意。
最打动人的时刻出现在三点二十七分。
一位老爷爷一直拒绝使用设备,坐在角落不说话。老夫子走过去,请他试试录一句留言。
他迟疑很久,终于开口:“阿珍,今天发了油,我留了一瓶给你。”
系统识别后,自动归档到纪念模式。三秒后,一段合成语音响起:“老伴收到啦,她说冬天记得抹手霜。”
老人猛地抬头,眼眶红了。
他没再说话,默默把手机递还,然后低头擦眼角。
没人拍照,没人议论。整个大厅安静了几分钟。
傍晚五点,测试接近尾声。
技术人员围在一起开短会,列出三大优化方向:
1. 加强方言识别训练;
2. 增加触觉反馈,比如点击正确时手机轻微震动;
3. 设立防滥用机制,限制高频操作。
老夫子站在投影屏前,看着实时数据图谱。曲线整体平稳,有几个小波动,但没有断崖式下跌。
他嘴角微微扬起。
秦先生走过来,把一份清单交给他:“今天共收集有效反馈二十九条,问题十四项,已解决九项。”
“剩下的呢?”
“明天继续改。”
大番薯被几位阿姨围着合影。他一手比耶,一手搂住其中一人肩膀。“微信加上了啊,以后天天视频!”
“你说的话我们都听得懂!”一位阿姨笑着说,“比电视里那些主持人强多了。”
天色暗下来,社区中心的灯全亮了。
老夫子拿出手机,打开系统后台,准备写下今日总结。
这时,一个新提示弹了出来:
【用户Id:LZ009】提交“陪伴申请”,附加语音留言:“今天见到了老朋友的照片,我想再听一遍她说‘老头子,吃饭了’。”
他点开播放。
熟悉的嗓音响起,带着笑意:“老头子,吃饭了。”
播放完毕,屏幕显示:此留言已被倾听十七次。
老夫子放下手机,抬头看向大厅。
大番薯还在教一位大爷怎么截图保存照片。
秦先生蹲在地上,帮一个孩子修理坏掉的耳机线。
技术人员抱着电脑,一边敲代码一边啃面包。
投影屏上的数据仍在跳动。
最新一条记录是:
【交互完成】
用户:76岁
操作:独立登录 → 录制语音 → 成功提交
耗时:三分四十八秒
备注:首次使用即成功,未求助
喜欢老夫子之打工皇帝请大家收藏:(m.bokandushu.com)老夫子之打工皇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